咨询电话: 027-88109788
专利、战略与商业化齐头并进!长三角人工智能崛起!
发布于 2025-04-24 13:58 阅读()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占据中国总量的1/5,凸显长三角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
最新发布的《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北京(314575件)、广东(311481件)、江苏(122462件)、浙江(106175件)和上海(100690件),五地合计占比达60.61%,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足鼎立的创新格局。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为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上海开展了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在4月22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表示,2024年7月,上海成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专家库,支撑专利侵权判定咨询等工作。
截至4月21日,上海已有243个数据产品实现许可收益20.66亿元;161个数据产品在各交易机构挂牌交易,交易总额33.53亿元。已登记的数据产品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产品占比约60%。
同时,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维权援助工作站揭牌,为人工智能企业带来“专利快车道”。通过优化流程,企业专利申请周期有望从近20至36个月大幅压缩至60个工作日,这一举措将显著提升技术转化效率,助力上海巩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地位。
芮文彪表示,上海还拓展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IPC分类号,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加快专利授权。发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特点,依法高效保护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前沿研讨方面,上海依托行业专家力量,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热点、前沿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项调研,聚焦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归属及侵权责任界定、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深化研讨。
“下一步,我们将更好指导发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委会等作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芮文彪表示。
其中,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硬件平台、通用技术及关键技术领域全面开花,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三。其中,南京、苏州、无锡三市成为核心创新极,2024年全省民营企业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8581件,授权量4458件,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四;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306件,居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江苏人工智能产业海外布局专利共3100件,展现出“技术出海”的强劲势头。截至2025年4月,江苏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3110件,两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印证其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转型成效。
浙江对人工智能产业给予了空前的重视,着力以机制建设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旨在依托浙江丰富的算力资源、开放的数据生态和先进的模型技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经济体系。
4月初,为切实回应省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主体在成果保护中面临的特色化需求,重点破解多元化成果保护方式选择、核心技术专利挖掘布局、差异化专利获权通道配置、专利审查新规则应用、全球化专利申请策略制定等五大关键问题,帮助相关创新主体充分运用批量预审、专利申请前评估等快速预审专项服务,立足创新生态构建需要,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安徽则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战略。3月27日印发的《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安徽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学习、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人机交互、人脑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人工智能技术方案成为全球专利布局中最为重要的领域。”相关知识产权专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的创造主体和投资主体寻求专利法保护,成为其获取利益回报和维持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得知识产权者得天下。”
机械臂制作“哪吒”拉花咖啡、VR眼镜重现圆明园盛景、具身智能“员工”服务餐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消费领域,催生出“未来感”十足的新场景。不久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消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
在这一浪潮中,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成为2025年的核心赛道。数据显示,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领域54家企业获得60.46亿元融资,规模超过去两年总和的1/3;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939亿美元;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则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超5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
“机器人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产业,从来不是‘模式创新’,而是科技创新,是劳动力的变革。因此,创业公司需要跨越周期,持续、长期推进机器人商业化。”擎朗智能CEO李通说。
2010年,3个合伙人凑了2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擎朗智能。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服务机器人赛道的企业,如今,总部位于上海的擎朗智能在全球拥有超过80个运营中心,并在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地设有办公室,其配送、清洁等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累计部署超10万台,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超600个城市及地区。
近日,擎朗智能发布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采用轮式方案,搭载11项多模态传感器,结合自研三维重建技术,实现360度高精度感知与智能避障。XMAN-R1不仅学习服务人员的动作逻辑(如双手递物、移动控制),还能与配送、清洁机器人分工协作,完成“配餐—送餐—收餐”“迎宾—配送行李”等复杂任务。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客户合作与场景测试阶段,预计实现小批量出货。
李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端到端的数据积累是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依托服务机器人每日产生的数亿条环境感知数据和数千万次人机交互记录,擎朗智能通过快速商业化部署XMAN-R1等产品,推动数据和算法迭代,加速服务机器人大规模进入生活,“公司今年还将推出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
“市场火热并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商业落地,目前真正完成全球市场拓展并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公司,数量还非常少。投入具身智能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行业需要耐心与长期投入。”李通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小脑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要训练一个成熟的大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希望通过海量应用场景不断积累数据、优化算法,从而不断优化产品。”九游体育官方平台
新闻资讯
-
专利、战略与商业化齐头并进!长 04-24
-
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 04-24
-
美容室特除服务7 04-24
-
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情况研 04-24
-
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 04-24
-
聚焦AI时代知识产权 共探创新 04-24
-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 04-24
-
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顺 04-24